2017-11-13 14:54:37 下载试卷 标签:北京家长头条
有一位澳大利亚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:
白天实验室人多,他经常晚上去实验室。那天晚上他又去做实验,已经是夜里12点了,他也担心管理员不让他进去。到了实验楼,看到里面还有人,而且刚刚还进去一个学生。他走到门口,被管理员拦住,说太晚了不让进。他张口就说:“为什么刚才那个人进去了?”管理员说:“他有他的情况。”这位留学生马上意识到他又在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讲道理。于是,他不再和前面那个人比,而是直接陈述自己必须进去的理由,并对他说,如果你不让我进去,你会对我影响我的毕业成绩,你要承担后果。结果,管理员让他进去了。这位留学生说:“在澳洲,‘他能这样,我为什么不能’是绝对不能够成为理由的,你要陈述的是你必须这样的理由,并告诉他如果拒绝这样就违反了什么规定或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。”
在我们的习惯中,凡事都要和人比,“比”的情结已经深入人心。对待孩子的学习,决定一个学生的成功与否,已经不是考试分数的高低或努力程度,而是他在同学中的名次排列。
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父母通常是怎样询问孩子的考试成绩。往往第一句话会问:今天考试得了多少分呀?孩子回答后,接着问:班里有没有同学得100分呢?回答有的话,再继续问:有几个呢?假如回答没有得满分的,问题就变成:有没有比你分数高的同学呢?你是第几名呀?
管这种做会使成绩较低的学生承受巨大的压力,但是父母的理由也很充分,不比,怎么知道你和同学的差距,不知道差距,怎么能进步?
那么,孩子们对“比”是怎样看的呢?
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的一名同学在给父母的信中说:
你们总是对我不满足,动不动就说,看你们班的某某,8点种就睡了,成绩还总是年级第一,你呢?11点才睡,成绩才考120多名……爸爸妈妈,孩儿也知道“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”这个理,可人和人不一样,有先天因素,也有后天因素。您找个和我成绩差不多的同学比,这样我才会有上进心,和太好的比,纯属好高务远。我这些话总想对你们说,可是说了,我都能想出你们会说什么,你们准会说我找理由为自己开脱,你们会说,人家能做到,你为什么不能!?
他的话道出了无数孩子的心声。但他即使被“比”得苦不堪言,却也认为“比”能激发上进心,只是希望父母“找个和我成绩差不多的同学比”。可见,“比”在孩子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。
下面,我们就来讨论一下,“比”给孩子带来了什么?
1.“比”让孩子承受失败的体验
有一位被家乡的人称之为“才子”的学生,当年是以县里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一所重点大学,毕业后又被分配在部委机关工作。这应该是一个成功的典型,而他也被父母和乡亲们视为骄傲。但他感到成功了吗?有一天,他的妻子和同事聊天说,那位“才子”在家里总打自己的脑袋,一边打,一边说,你怎么这么失败!同事不解,惊讶地说:“他还失败?”他妻子说,和他同年分到机关的那个人提升了,他没有升。
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、数学真题、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“奥数网”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
来源:家长帮 作者:goslewwenw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