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03-29 11:05:55 下载试卷 标签:北京家长头条
第二页,是一张大表格,详细记载了参加休学旅行时,需要携带的各种物品明细,包括:
1:放在随身双肩小背包里的:文具用品、便当(须使用一次性饭盒)、水壶、第一天的零食(300日元以内)、第一天用的手帕·餐巾纸·垃圾袋、扑克牌等娱乐用品一份;
2:放在大旅行包里的:洗漱用品、洗脸毛巾、大浴巾、内衣、袜子、睡衣、防寒用品、第二天白天穿的衣服、塑料袋若干、钱包(上限3000日元)、第二天的零食(300日元以内)、化石体验制作用品(保护用眼镜、棉纱手套、塑料袋)、吸铁石(黑色·装入超市用购物袋内)、第二天用的手帕·餐巾纸·垃圾袋……
接下来,又用了4页纸,标明两天时间内修学旅行的安排计划。从早上6:30起床,到晚上10点熄灯,什么时候洗脸漱口、什么时候洗澡睡觉,X点X分至X点X分用餐……又用了3页纸画了个详细的表格,将4个班的孩子分为24个小组。每个小组负责携带手表管理时间的是谁、负责携带相机拍照的是谁,用餐时,负责为大家添饭的是谁、负责打扫的又是谁……
甚至还专门用4页纸,注明从学校开往新干线车站的巴士座位表:XX同学坐哪个座位、在第几行第几列……
除了这些衣食住行的细则,这本册子里还有每日一次的“健康管理自我确认表”、乘坐巴士时集体唱歌时的一本“歌曲集”、参观纪念馆时的学习笔记、参考资料……
成长的秩序感VS未来的可能性
转眼到了今年1月,小朋友如愿考上了第一志愿的私立女子中学。收到合格通知书之后,我领着小朋友去那所女子中学报名,于是,又领回家一大堆“计划”:包括从1月—4月中学入学式开始之前的日程安排;春假期间的学习计划、制服购买计划、学习用品购买计划、上下学保险购买计划……
我要认真阅读完这些“计划”,都相当需要时间,可想而知那些制定“计划”的老师们,他们花费的时间必定更多。
回顾一下,从我家小朋友进入幼儿园开始,然后进入小学,到现在马上要进入中学,她都成长得有条不紊,成长得非常有秩序感——因为她是在各种“计划”中长大的。所以,当她要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上半天时,也就理所当然也造了个“计划”。没有人特意教她,她生活在一个“计划”的社会,也就自然而然懂得了给自己做“计划”。
未来的日子,当她进入高中、大学,直到步入社会,也一样将面临各种“计划”和“被计划”。“计划”已经成为文明社会最基本的一种人生管理模式。通常中国人来到日本,总是感叹日本社会的秩序井然——我想这与日本人的“计划思维”是息息相关的:各种思路严密的计划性安排,形成清晰的社会布局,让你不管走到哪一个任意的陌生拐角,你都可以依照明确的指示,不假思索地到达终点。
当然,生活得有“计划”也并不是什么绝好的事情。在日本生活得越久,人就会越习惯这个被“计划”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社会,这就像习惯了将树枝修剪得整整齐齐之后,就再也无法容忍任何参差不齐一样,尽管那些“参差不齐”,很可能是一种个性、一种洒脱、或是一种自由。
而对于一个从出生开始,就成长在各种安全便利的、大大小小“计划”里的孩子,对于“计划外”的一切,难免会无所适从。离开“计划”,就像电车离开铁轨一样,无法想象。考虑到这一点,面对计划与不计划,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,适度借鉴就是了。
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、数学真题、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“奥数网”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
来源:家长帮 作者:快乐成长789